打好“人文”牌推动渝东南全域旅游上新水平调研报告

VIP专免
打好“人文”牌推动渝东南全域旅游上新水平调研报告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渝东南地区是全市少数民族聚居地,既有
灿烂绚丽的民族文化,也有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同时具备巴渝文化的特征。近年
来,渝东南各区县致力于将人文与全域旅游紧密结合,努力提升旅游的文化底蕴,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域旅游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据统计,×年渝东南旅游人次
达×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亿元。
一、注重文旅融合,不断提升旅游价值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这一理念正在不断深入人心。各区县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
更加重视人文与旅游的结合,将人文植入旅游发展之中,丰富了旅游内涵,提升了
旅游价值,取得了初步成果。
(一)注重资源保护,使文旅融合有基础。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
利用、传承发展”的基本方针,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原则,积极开展人文资
源调查申报工作,成效明显。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项,其中:国家级×项、占
全市的×%,市级×项、占全市的×%,县级×项、占全市的×%。有非物质文化传
承人×人,其中:国家级×人、占全市的×%,市级×人、占全市的×%,区县级×
人、占全市的×%。各类文物保护单位×个,其中:国家级×个,市级×个。有中国
历史文化名镇×个,其中:国家级×个,市级×个。有中国传统村落×个,中国少数
民数特色村寨×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个,为渝东南全域旅游发展奠
定了良好基础。
(二)注重文化宣传,推动旅游品牌打造。获金鹰提名奖和“五个一”工程奖的
电视剧《侯天明的梦》两度在央视播出,《云上太阳》《云水谣》《濯水瑶》等舞
台剧出国到巴西、法国和进京在国家大剧院演出,把×带入国际观众的视野,“神
秘芭拉湖.魅力阿蓬江”旅游品牌正在形成。“桃花源国际休闲旅游文化节”举办和“世
界上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你心中,一个在重庆酉阳”经典广告语,引无数游人向
往,酉阳正在成为全国旅游目的地。《满城尽带黄金甲》《变形金刚×》两部影视
片,武隆进入全国和世界观众的眼睛,已成为著名的旅游目的地。赵世炎故居、解
放军二野司令部旧址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经成为渝东南和周边省市红色文
化教育基地,《黄杨扁担》《×鸡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武陵山旅游线上
的名曲名吃。
(三)注重地域特色,提升文化旅游魅力。反映巴渝文化及民族文化的大型山
水实景剧《印象武隆》和《梦幻桃源》已成为武隆和酉阳的旅游产品,平均上座率
达×%左右。《遇见濯水》《神秘芭拉湖》《天上黄水》《寻找阿依娇》《古镇蝶
变》等文艺作品,集中反映各地人文自然风貌,立体多角度进行广泛宣传,景区景
点知名度和美誉度全面提升。“重庆×国际山地马拉松赛”“桃花源国际休闲旅游文
化节”“中国乌江踩花山节”“川河盖映山红文化旅游节”等文化活动,更是直接提升
了渝东南旅游影响力,吸引着各种主题活动和文化赛事,如石柱黄水微电影首映仪
式、“走进×濯水古镇,相约浪漫土家女儿会”“千年非遗闹龚滩.民俗文化过大年”等
等,主题体验活动一个接一个,商机一浪接着一浪,文化的旅游价值得以体现。
(四)注重记住乡愁,助力乡村旅游发展。水市乡“乡村文化艺术节”、清溪场
镇“油菜花节”、鞍子乡“民歌赛”、龙潭镇“龙舟赛”、各乡镇“摆手舞赛”等民俗表
演,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民间工艺、土特产品、民宿餐饮、民族服饰
等旅游产品脱颖而出。小南海土家十三寨、后溪镇河湾山寨等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特别注重发挥人文资源作用,分别植入的民族文化、农耕文化、孝道文化、乡贤文
化等元素,翘角屋檐、水车碾子、木船码头、民夫粗布等氛围的营造,浓浓乡愁油
然而生。×、石柱打造的“武陵田园×人家”和“康养石柱×美丽院坝”等乡村旅游品牌
逐渐形成,乡村旅游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丰富着全域旅游的内涵。
二、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文化对旅游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已经成为各级
各部门及广大游客的共识。但在实际运用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一)缺乏价值认识与文旅融合不深并存。部分地方和部门对“人文”概念模糊
不清,作用认识不足,甚至缺乏价值认同,导致人文资源保护上眼光短浅,挖掘上
停留于表面,利用上融合不深,甚至粗制滥造,效果不好。
(二)传统村落毁损与保护措施缺失并存。随着城市发展、民生政策出台和孩
子教育、老人医疗需求以及改变居住条件欲望的增长,进城买房居住的人越来越
多,能够保存乡村记忆的老房屋自然毁损加速,农耕文明中的犁铧、石磨等随之消
失,能记忆乡村文化的载体越来越少,绝大部分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原有风貌
难以持续,其历史文化脉络也因此断裂。
(三)“非遗”项目消亡与保护渠道单一并存。“非遗”项目是人文资源的重要组
成部分。由于“非遗”的特殊存在形式,一些民间音乐类“非遗”项目,缺乏文化包
装,难与市场接轨,生存空间萎缩。一些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多以家庭作坊形
式运作,技术难度较大,年轻人不愿意传承,面临后继无人、人走艺绝的窘况,且
绝大多数“非遗”项目仅有民间渠道保护。
(四)用文化讲故事难与用旅游串文化难并存。众多的历史遗迹、古建筑、×
寺庙、民居建筑和“非遗”项目等,像一颗颗珍珠散落在大山之中,由于山高水长林
深路远,形成人文资源极度分散的现状,客观上难以优化旅游线路来串文化。有人
文资源表明有故事可讲,在景点景区通过展览馆、纪录片、微电影、文字图片等形
式讲。但在广袤的乡野村庄,少有反映村庄历史、民风民俗、家风家训、乡规民约
的故事,即使有形式也比较单一。
(五)“人文”内涵不足与保障供给不力并存。渝东南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
富。但“人文”精神挖掘肤浅,内容拓展视野不宽,文化内涵提炼不足,地方特质难
以显现,且受经费短缺、人力不足、机制不活等保障性因素制约,难以打好“人
文”牌。
三、进一步推进渝东南人文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议
按照全市旅发大会提出的“挖掘‘人文’资源,保护历史文脉,打好‘人文’牌,用
足用好‘人文’资源”的工作要求,充分发挥人文资源对全域旅游的支撑作用,使全域
旅游更具内涵,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渝东南全域旅游上新水平。
(一)抓好规划编制。在充分认识人文价值的基础上,认真编制全市文旅融合
专项规划,将渝东南特有的人文资源作为全市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版块,统一策
划、包装、宣传,以整体带局部,用重庆大旅游提升渝东南旅游的影响力,使人文
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实现其应有价值。
(二)加强资源保护。各级应高度重视人文资源保护传承,研究进一步加强各
类人文资源保护的政策措施,把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非遗项
目等作为保护重点,明确认定标准,逐步建立个人、政府、社会参与的全社会共同
保护传承机制,尤其是对部分即将失传的非遗项目要制定特殊抢救措施,确保其永
远在人类文明中闪烁光芒。
(三)促进资源利用。旅游的实质在于追求文化的差异性体验,在渝东南旅游
发展转型升级中,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物质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相结合,要更
加注重文化生态保护,文化旅游经济相得益彰。渝东南各区县要立足实际,打
好“人文”牌,用巴渝文化、民族文化、特色文化讲好城市历史、经济发展、社会文
明等故事。要保护好乡村老街、老宅、老树、老井等文化记忆载体,用农耕文化、
摘要:
展开>>
收起<<
打好“人文”牌推动渝东南全域旅游上新水平调研报告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渝东南地区是全市少数民族聚居地,既有灿烂绚丽的民族文化,也有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同时具备巴渝文化的特征。近年来,渝东南各区县致力于将人文与全域旅游紧密结合,努力提升旅游的文化底蕴,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域旅游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据统计,×年渝东南旅游人次达×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亿元。一、注重文旅融合,不断提升旅游价值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这一理念正在不断深入人心。各区县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更加重视人文与旅游的结合,将人文植入旅游发展之中,丰富了旅游内涵,提升了旅游价值,取得了初步成果。(一)注重资源保护,使文旅融合有...
相关推荐
-
VIP专免2023-03-30 298
-
VIP专免2023-03-30 259
-
VIP专免2023-03-30 859
-
免费2023-06-14 678
-
VIP专免2023-06-05 553
-
VIP专免2023-03-30 966
-
VIP专免2023-03-30 636
-
VIP专免2023-03-29 250
-
VIP专免2023-03-29 914
-
VIP专免2023-03-29 373
作者:大江大河
分类:日常工作
属性:4 页
大小:40.54KB
格式:DOCX
时间:2021-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