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碳达峰•碳中和主题论坛上的发言汇编(8篇)

VIP专免
3.0 大江大河 2021-10-28 163 99+ 35.54KB 6 页
侵权投诉
专家代表在碳达峰•碳中和主题论坛上的发言汇编(8篇)(范文)
针对深度脱碳要求积极发展新技术 ........................................................................................ 1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应以技术为 ............................................................................................ 1
立足煤炭优势构建氢电互补能源供给体系 ............................................................................. 2
构建“五维一体”模进行科技赋能 .................................................................................... 2
“双碳”目标下的绿交通技术发展 .................................................................................... 3
碳中和智库建设方案 .............................................................................................................. 4
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 .......................................................................................................... 5
构建以新型电力系统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集团公司) ................................................... 5
针对深度脱碳要求积极发展新技术
光伏是可再生能源的重中之重,而分布式光伏发电支撑用户侧储能快速发展,
但由于我国光伏原创及前沿技术储备不足,存在颠覆性风险。保护光伏产业链安全,
是科技发展的重点,要积极研发高效硅基光伏电池技术、高效薄膜光伏电池技术、
高效稳定钙钛矿电池技术等,重点发展晶太阳电池、薄膜太阳电池等关键产品,
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体系,区域建筑能源系统源网荷储用技术及装备。
风电是有效解决我国能源供应问题的重要抓手,风快速发展推动电网侧储能
合理化布局以及推动碳纤维等新材料的应用。但我国风电部分关键零部件、工业软
件等环节,仍受制于人,而储能技术发展为分布式发电、能源结构调整实现提供关
键支撑。故而,大力推进电源侧储能项目建设势在必行。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构建清洁低碳、安高效的能源体系提出了明
确时间表。针对能源系统深度脱碳迫切需求需大力发展光伏、风电等新能源技术,
以及绿色氢能、煤炭高效利用等技术。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应以技术为王
碳中和应以技术为王,发展少碳、无碳技术。要大发展碳减排、碳捕捉、碳
利用的 CCUS 新技术,更要攻关无碳排放能源颠覆性技术,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碳中
和路径,而不能简单理解为去化石能源(去煤化)来实现碳中和,更不能片面性地
“去碳”,甚至将“碳中和”进行“商业化”炒作。
国际上现有的碳减排路线以碳捕捉封存(CCS)技术为主,但该技术成本高,同
时存在 CO2 逃逸风险。2009 年,我们团队率先提出 CO2 矿化利用的新理念和 CO2
化利用的 CCUS 减排路线。要将 CO2 作为资源利用,进行 CO2 矿化输出能源、加工天
然矿物、处理工业固废。
零碳排放的直接煤燃料电池发电新技术,能够直接使用煤进行发电,同时生产
甲醇、合成气等具有化工意义的高附加值产物,并且无 CO2 排放。而海水直接制氢
技术,在技术意义上,能集成“可再生能源利用-海水资源利用-能生产”过程为
一体的海水无淡化直接电解制氢装备。在战略意义上,有望能够在无淡化过程、不
额外耗能的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如能加快中试和产业化试点,将在全球率先形
成中国原创“海洋绿氢”新兴战略产业。
立足煤炭优势构建氢电互补能源供给体系
当前全球一次能源依然以化石能源为主体、化石能源消耗占比 84%以上,且中短
期内难以大幅降低、仍将占据主导地位。而传统燃煤发电存在着燃料化学能势与工
质热能势匹配不当、热力系统效率低;物质转化与能量转换关联不当,产物有害、
污染、高碳排放等劣势。
当下我国电力行业发展虽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仍是炭消耗的主力,如果电力
行业不能减排二氧化碳,“双碳”目标便不易实现。构建氢电互补的能源有序转化
和供给体系尤为重要,而超临界水蒸煤或可担此大任。
传统的煤气化制氢是将煤炭部分氧化放热后,再与蒸气变换重整的过程,可
以概括为“以空气为基”这种技术路径污染低效。但超临界水蒸煤“以水为基”
将煤置于超临界水蒸汽环境中,通过还原反应,制取氢气和二氧化碳,之后将溶解
了二氧化碳的超临界水蒸汽推动轮机做功发电,做功后气水分离自然得到高纯度的
二氧化碳,同时得到远高于现在燃煤发电机组的发电效率。
再结合可再生能源规模制氢,以及可再生能源驱动二氧化碳循环高值化转化
利用,还可以实现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利用,并将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废液
利用起来。经过 20 多年的努力,目前该技术路线已经开始规模化的工程示范。
构建“五维一体”模式进行科技赋能
世界温室效应日趋严重,各国普遍关注碳排放。由历史原因造成了高能耗、
高排放的经济结构特征,xx 纳入重点控排企业 15 家,年碳排放2535 万吨左右,
减排压力很大。然而,xx 拥有丰富的太阳能、水资源、风能和生物质资源,具备碳
中和发展的自然优势。
此次中国科学院 xx 能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 xx 先进技术研究院与 xx 签订战略
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建设 xx 碳中和研究院(xx。研究院将以科技创新为重要抓
手,调动各领域创新资源,集聚创新要素,围绕“低碳能源、绿色材料、资源循环、
二氧化碳捕集转化等”碳中和技术领域、对双碳目标的实现进行科技赋能。
研究院将在 xx 构建“五位一体”创新发展模式,形成“一院(碳中和研究院)
一园(循环经济产业园)、一基金(专项产业基金)、一平台(碳汇交易平台)、
一智库(专家智库)”五位融合发展,实现产业、技术、资本有机促进,为 xx 实现
碳达峰、碳中和提供科学路径、科技支撑与政策意见,全面带动科技创新,催生颠
覆性创新技术,开展技术研发和示范。
接下来,研究院将积极优化基础设施布局,加强先载具及装备研发,推动安
全、智能、绿色、高效现代交通体系建设;着力发展新一代能源系统,加大电能对
化石能源的替代,构建清洁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提升工业生产效能,对污染
排放利用 CCUS 技术进行系统化治理,树立科技、环保、高效工业;关注新型建筑材
料研发与建筑周期低碳运行设计,引领绿色、经济、实用、美观建筑新风尚。
“双碳”目标下的绿色交通技术发展
新能源、信息及材料等使能技术与交通系统的融合发展,以及交通过程联程化、
载运装备多栖化、基础设施综合化,是推进我国交通绿色化、智能化、协同化、一
体化发展的必然路径。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指明,要进一步提高交通领的智能化、绿色化和共享
化;构筑多层级、一体化的能源交通融合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国家综合立体交
通网规划纲要》指明,到 2035 年,基本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
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2020 922 日,习近平总
书记在 75 届联合国大会上庄严宣告2030 年前中国要碳达峰,2060 年实现碳中和”
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战略,明确树立了“创新、协调、绿
色、开放、共享”的能源发展理念。
能源系统智能化、清洁化、高效化、一体化已成为领域科技和产业发展的主
要方向和本质需求。交通系统智能化、清洁化、高效化、综合化发展趋势日益强化,
已成为面向未来的交通系统的核心属性。二者发展趋势和未来属性的一致性使能源
摘要:

专家代表在碳达峰•碳中和主题论坛上的发言汇编(8篇)(范文)目录针对深度脱碳要求积极发展新技术........................................................................................1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应以技术为王............................................................................................1立足煤炭优势构建氢电互补能源供给体系..........................................

展开>> 收起<<
在碳达峰•碳中和主题论坛上的发言汇编(8篇).doc

共6页,预览3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作者:大江大河 分类:日常工作 属性:6 页 大小:35.54KB 格式:DOC 时间:2021-10-28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6
客服
关注